【人物春秋】話說林鑾(2)
時間:2024-02-01 09:28 瀏覽量:
      有了“海絲”互動,回收當然是豐碩的。為引番舶入港,拓展對外貿(mào)易,林鑾在唐開元年間(714~742年)便斥巨資,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,命周仰在安海灣造七塔作為航標。七塔是:鐘厝塔(埔頭塔)、錢厝塔(云峰塔)、石菌塔(龍吟塔)、塔頭塔(虎嘯塔)、西港塔(鳳鳴塔)、石兜塔(馬嘶塔)、圍頭塔(象立塔)。塔高六丈有余,五層石砌結構。


    七塔造成后更使林鑾如魚得水,于唐天寶年間(742~755年)他雄心勃勃地命王堯在后湖窟造船,船材多用來自渤泥(北婆羅州)的樟木。據(jù)載,船長十八丈次,高四丈五尺余,分上下二層倉;寬四丈二尺許,上平如衡下如刃;船有三帆,主桅高十丈有奇,可載貨物三萬余擔。像這樣的大貨船到了林鑾裔孫林靈仙(字應素)就有百艘之多(唐僖宗乾符年間)。

    林鑾不但造塔作航標,造船擴大海上貿(mào)易,還在井林(桂林)設貨倉,種植龍眼樹以龍眼出口;在菌柄紡蔴以上下木柄合成船繩,更在北港的新店開售貨場;茂亭則是林氏用于避暑的園林山莊;而池店、五店市、福埔、佘店則是接待南來北往商賈的館驛。有了這番規(guī)劃,不難想象當時林鑾在海絲路上決非踽踽獨行,而是千帆競發(fā)中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員。

    東石現(xiàn)在還有很多關于林鑾的民間傳說,如《十八石宕白銀》《雞母雞仔石》等。前者說的是黃巢義軍入閩,林氏一家在盟仙宮旁把成為累贅的銀子埋于地下,共有十八石宕之多,僅帶些細軟匆匆逃亡的故事。后者是說林鑾利用龍江澳里五塊大小不一、形似母雞、小雞礁石作為水位標尺,從而在漲潮時決定放航多大船只。后來,久經(jīng)民間口頭創(chuàng)作,這些傳說竟都成為奇異的故事在東石一帶流傳著。

    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2)

   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